|
船舶业:困境中发力 逆势中成长 |
本文出处:海南洛源船舶修造 发布时间:2015-08-26 10:51:04 浏览量: 收藏 | 打印 | 关闭 |
有“海上石油工厂”之称的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船“玛丽卡”号在广州完工交付,该船改装工程是世界范围内同类型船舶改装中最复杂、工程量最大、功能最先进的项目之一,由中船澄西船舶(广州)公司和广船国际具体实施。 新华社记者 王瑞平摄
受全球航运市场低迷影响,我国船舶企业交船难、盈利难等问题突出。但船舶业逆势发力,释放出骨干企业逆势成长、高端设计能力稳步增强、制造模式走向智能化等积极信号。预计到2020年,我国将初步实现由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的转变
在交付国内最大集装箱船“达飞·瓦斯科·达伽马”号后不久,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日前在超大型集装箱船制造领域又添佳绩:与中海集装箱运输股份公司签下8艘集装箱船大单,造价共计57亿元。
上半年,在外部市场艰难的环境下,我国造船业完工1853万载重吨,同比增长6.3%。但受全球航运市场低迷、油价持续下跌的影响,新承接船舶订单大幅下降,海洋工程装备市场明显萎缩,企业交船难、盈利难等问题突出。
“在新船需求大幅下跌的形势下,国家密集出台系列产业政策支持造船业发展,船舶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,综合竞争优势逆势提升,经受住了各种困难和考验。”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司长张相木接受《经济日报》记者采访时表示,到2020年,我国要初步实现由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的转变。
骨干企业逆势发力
今年以来,我国船舶业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市场考验。据统计,上半年,我国承接新船订单1119万载重吨,同比下降72.6%。“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,我国新船承接量的国际市场份额首次出现下降。”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秘书长金鹏说。
事实上,整个国际航运市场上半年都很低迷,全球新船成交同比下降超过一半。但我国骨干造船企业在逆境中尽显优势,顺利交船,并大力开发新船型,抢占国际市场订单,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。
我国船舶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,产业组织优化初见成效。据统计,上半年全国造船完工量排名前10位的企业,占全国比重的57.5%,比2014年底提高了6.9个百分点;新承接船舶订单排名前10位的企业,占全国比重的75.4%,比2014年底提高近20%,形成了一批国际竞争力较强的海洋工程装备骨干企业。
同时,从船舶配套设备装船能力来看,我国已能满足散货船、油船和集装箱船80%以上的配套设备装船需求。近年来,骨干船舶配套企业加大科技研发,加强产品研制和市场拓展,自主品牌配套产品取得突破,船舶配套能力显著提升。
“目前,国际船市仍处于产业调整周期的低位,消化过剩运力还需要一段时间。”张相木表示,未来船舶业需求结构将出现明显变化,散货船等常规船型需求乏力,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将成为未来市场需求的热点。
高端设计能力增强
6月底,由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设计、中航鼎衡造船公司承建的37000吨沥青船顺利下水。这是全球最大的独立货罐型沥青船,标志着我国在特种液货船设计领域达到了全球领先水平。
张相木指出,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是船舶业价值链的高端,也是我国船舶工业未来发展的重点。可喜的是,目前我国船舶业高端产品设计、建造能力显著增强,产品转型成效显著。
世界造船业的主要力量仍将是中国、韩国和日本,而高端设计和技术创新无疑是未来竞争的关键要素。“到2025年,我国自主研发设计、建造的主要海洋工程装备、高技术船舶的国际市场份额要分别达到40%和50%,部分领域设计制造技术要达到国际领先。”张相木说。
制造模式走向智能化
在江苏南通中远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船体车间,机器人不停地挥舞着手臂,四溅的火花下,钢材被切割成各种形状,并自动分类摆好。据了解,该公司的大部分车间已实现自动化操作,钢板反复利用率超过95%,自动化生产线让相应工序的生产效率提高了约七成。
“船舶制造正朝着设计智能化、产品智能化、管理精细化和信息集成化等方向发展。”张相木表示,世界造船强国已经提出打造智能船厂的目标,“中国制造2025”也提出,要顺应世界造船竞争和船舶科技发展的新趋势,以推进数字化、网络化、智能化制造为突破口,不断提高船舶业发展的层次、质量和效益。 “另一方面,我国劳动用工成本刚性上升,与日韩相比,优势逐渐消失,也倒逼我国船舶业转型升级,大力发展智能制造。”金鹏说。
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会长郭大成表示,智能化制造对我国船舶工业具有战略意义,船舶工业要加强对智能制造技术的研究,加快推进船舶建造智能化进程。 |
|
|
|
|
|
地址:
三亚市吉阳区凤凰路62号(鹿港溪山旁)
邮编:
572000
电话:
0898-88825558
传真:
0898-88825556 |
|
|
|